经过十来年的发展,目前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已进入“二超多强”的激战阶段,尤其是今年市场竞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可谓进入“中场战事”。在技术与材料降本方面,各家厂商越来越趋同,制造降本因此变得越来越重要,数字化和智能化也被提到更高的地位。在战况正酣的当下,各家厂商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中进一步发展?
6月27日,TCL实业副总裁、格创东智CEO何军受邀出席《财富》中国500强云上对话,与厦门厦钨新能源董事兼总经理姜龙、蜂巢能源副总裁尹东星以及瑞浦兰钧能源副总裁余招宇展开交流探讨,围绕行业周期、技术创新、制造降本、出海等问题,分享了最新动态和精彩观点。

何军表示,在产业波峰和波谷更迭常态化的情况下,电池行业应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真正有魄力的头部企业不仅仅是要降本增效,更应该考虑逆周期的增长和投资,主要是围绕关键客户去做有针对性的、战略性的投资;二是企业应该关注相对竞争力,也就是跟同行相比,当波谷来的时候自己是不是少亏一点,而当波峰来的时候自己盈利会更好,捕捉新机会的能力也会更快;三是企业要考虑整个模式的变化,要从原来成本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型,从原来投资驱动向科技或创新驱动转型,而数字化、智能制造可以成为企业实现逆周期增长的关键工具。
他还指出,企业应该做的是“晴天修伞”,因为当我们在面临成本压力的时候才来做降本增效,很多举措往往是短期性的,某种程度上降本效果不会很明显,而真正能对企业起到降本增效作用的一定是长期性的创新手段,尤其是工艺创新和和设备改造等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推动智能化的手段也需要较长的周期。
而所有这些背后的核心是精益,包括精益的思想和精益的理念,才能提升智能制造的效果,这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业务驱动,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从业务角度,比如品质管理、设备管理、生产管控、能源双碳管理、供应链等环节,利用新技术推动生产制造各个领域的改善。同时,精益需要顶层规划,但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蓝图,而是需要全流程来看,进行端到端的供应链规划和品质溯源匹配。另外一方面,顶层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