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噪音 | 50~80(dB) |
|---|---|
| 产品别名 | 冷干机 |
| 处理风量 | 60~510(m3/h) |
| 功率 | 0.3~10.5HP(Kw) |
| 净化率 | 99(%) |
| 适用领域 | 空压机后处理设备 |
| 空气净化技术 | 冷冻技术 |
| 品牌 | 伽利略 |
| 型号 | CM |
| 加工定制 | 否 |





1、质量可靠,使用寿命长 2、运行稳定,少去操心 3、服务周到,维护及时



冷冻式干燥机 一、冷冻式干燥机的工作原理
冷冻式干燥机是根据冷冻除湿原理,利用全封闭压缩式制冷系统,对经空压机排出的压缩气体冷却降温,使其中所含的大量饱和水蒸气、油雾凝结液滴,经过经汽水分离后由自动排水器排出,在较高温度的饱和压缩气体进入冷干机的预冷器,在预冷器中与来自蒸发器的干冷气体进行热交换,降低温度后进入制冷系统的蒸发器,与冷媒汽进行第二次热交换,使本身温度降到接近于冷媒的蒸发温度,在两次降温过程中,压缩气体中的水蒸汽得以凝结成液态水滴并随气流进入气水分离器,分离下来的液态水经自动排水器排出机外,温度较低的干燥压缩气体进入预冷器,与刚进入的湿饱和气体进行热交换,使本身温度得到提高,从而在冷干机排气口得到含水量较低(即露点较低)、相对湿度也很低的干燥压缩气体。冷冻式干燥机由于工作可靠、管理方便、运行费用低廉而成为各行业空压站房净化设备的首选机型。
二、产品特点1) 人性化设计:科学合理结构设计,外型新颖,美观大方,操作、维护、保养方便,安装简便(无基础)。
2) 机器制冷系统及空气系统经专家结合全国各地不同工况的差异性进行综合准确计算,设计参数留20%以上的裕量。
3) 制冷压缩机:采用国际知名品牌,如:松下、谷轮、泰康、美优乐公司等高性能制冷压缩机,低震动、低噪音、性能可靠、节能高效,确保整机的使用寿命长。压缩机防护等级为IP54级。
4) 特殊热交换设计,可降低入口温度,并提高出口空气温度,可避免管路产生水滴,影响生产环境。
5) 多种形式(单、集、联控、PLC、变频等)的控制线路。适合不同用户的选用。
6) 完善的智能保护装置:特设冷媒高低压保护、相序缺相保护、过低温保护以及自动融霜、故障自动停机、自动报警、电机过热保护等保护功能。
7) 自动排水器按需设置,除水效率高。浮球式、电子定时可根据机器工况选择设置。
8) 本机组采用独特的旋风式分离器。可将冷凝水从空气中彻底分离出来,并在各种气流条件下防止液态水份随压缩空气带出,保持高效的运行,达到最佳之干燥除水目的。
9) 承压部件均按国家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和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进行制造、试验和验收,并接受《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督规程》的监督。设备结构设计合理,便于维护保养;表面热喷塑,外形美观,不生锈;无基础安装,运行平稳无振动,维修率低,无消耗品,运行费用少,连续运行无须专人守候。
三、工况条件与技术指标
进气温度:常温型≤45℃,高温型≤80℃ 冷却方式:风冷(水冷)
压力露点:1.7℃~10℃(0.7 MPa)
制冷剂:R-22或根据客户要求可采用R134a,R404 a,R507等无氟环保制冷剂。
进气压力:0.2~1.0MPa(6.4 MPa以下接受订货)
压力损失:≤0.02 MPa 冷却水进水温度:≤32℃(水冷)
冷却水进水压力:0.15~0.4 MPa(水冷)
四、型号规格与性能参数
□常温风冷型冷干机 □高温风冷型冷干机

□常温水冷型冷干机 □高温水冷型冷干机
注:
1)中、高压型、防爆型、不锈钢型、无氟型、变频控制型、电脑集中控制等特殊要求均可定制。
2)低压型、特殊气体(如沼气、氢气、氮气、二氧化碳等)、300m3min以上接受订货。
3)技术参数若有改动,以实际产品为准,怒不另行通知。














纸箱、泡沫或木箱包装,江浙沪可以直接拍下快递,其他地区因快递费用比较高,不急的用户建议使用物流(需自提),拍之前与卖家沟通好,以便修改价格谢谢!!收到空压机时候,检查包装箱是否破损再签单。

上海苍茂实业为一般纳税人,能开17%增值税专用发票及增值税,如需开票请联系客服。
售后服务承诺
1.产品提供免费维修一年,免费维保期间内如发生非人为原因引起的损坏(不可抗力原因除外),上海苍茂实业将及时免费更换和修理。
2.产品实行终身包修,免费保修期满后买方如委托上海苍茂实业进行维护保养,上海苍茂实业将对设备进行维护更换件(出厂价),并详细列出维保内容。
3.上海苍茂实业本着以客户利益为第一,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尽己所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做好售后服务。
产品品质承诺
1.上海苍茂实业对产品的质量及交货期负责,产品交货之日起质保期为一年(易损件三个月),终身维护。对于产品质量引起的后果,上海苍茂实业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因操作不当引起的后果,上海苍茂实业将以最低成本价对设备进行维护。
2.对所有分供方都进行考察、评审,所有产品的采购都只在合格分供方进行。对分供方所提供的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都需经过严格复查,检验合格后方准入库;
3.产品制造严格执行“双三检”制度,不合格零件不转序、不装配、不出厂;
FragmentWelcome to consult...比增长73.93%人民银行发行央行票据28期共计8162.2亿元同比增长58.49%政策性金融债19期金额2037亿元,同比减少23.33%;短期融资券63期,金额744.1亿元,同比增长80.17%。 三季度债券发行的主要特点:一是发行期限主要集中在中短期品种上(不含央行票据),其占总发行额的95%;二是7月1日第一只储蓄国债面世,首发便受到市场抢购;三是为平抑市场利率,央行在8月份改变以往以价格招标发行票据的方式,转而以固定价格数量招标方式在公开市场发行票据,这是2004年4月20日后央行首次重新启动数量招标。 三季度银行间本币市场流动性仍然充裕,交易量同比大幅增长,信用拆借和债券市场累计成交110348.25亿元同比增长58.87%;日均成交1671.94亿元同比增长58.87%。其中信用拆借成交6639.41亿元同比增长102.74%债券回购成交76270.36亿元,同比增长53.68%现券买卖成交27438.48亿元,同比增长66.27%。 9月份银行间市场利率较上月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9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32%,比上月低0.0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81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2.12%比上月低0.1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97个百分点。 (六)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加快,日浮动区间扩大的可能性加大 三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明显加快。截至2006年9月29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7.9087元,较2006年6月30日的7.9956升值达869个基点,升幅为1.09%;较2005年12月31日的8.0702累计升值1615个基点,累计升幅2%。 (七)外汇储备增长放缓,但增速仍过快 据央行统计,截至2006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9879亿美元,同比增长28.46%,较6月末的32.36%同比增幅有了较大回落。今年1-9月份,外汇储备增加1690亿美元,同比只多增了99亿美元,其中5-9月份外汇储备分别增长300亿、161亿、134亿、175亿及159亿美元,增势总体趋缓。三季度外汇储备增长468亿美元,比二季度的660亿美元下降了近30%,9月当月同比只多增1亿美元。资本流出管制放松及9月份出口顺差增长减缓是外汇储备增速放慢的主要原因。考虑到第四季度出口顺差将保持增势,预计今年底的外汇储备将接近1.05万亿美元。 当前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反弹的压力依然较大 尽管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有所减缓,但实际增速仍较高,且同比仍加快1.2个百分点,投资反弹的压力不可忽视:一是随着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有资金、财政资金占总融资量的比例越来越小。例如今年上半年,政府投资(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各种基金)仅占全部融资的3.6%,银行资金占19.8%企业自筹资金(如体外循环资金)和各种外资占比高达60%以上。企业自筹资金能力的增强导致宏观调控的难度及巩固宏观调控效果的难度均加大。二是受业绩考核引导,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依然较强,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宏观调控的任务依然较为艰巨。三是银行中长期贷款增速较快亦为投资反弹埋下了隐患。 (二)国际收支不平衡,与美国的贸易失衡加剧 贸易顺差的高增长一是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增长过快,在逼迫商业银行增加信贷供给的同时,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二是加剧境内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剩,增大本外币政策协调难度,影响宏观调控效果;三是不断增强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推动境内房地产价格上涨及通胀上升。此外,目前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盟,今年1-9月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额分别为1022.1亿和623.4亿美元,其中中美贸易顺差额同比增长了25.9%。中美贸易失衡将使贸易争端升级,不利于我国外贸的稳定发展。 (三)流动性过剩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银行体系流动性依然过剩,具体表现在:其一,今年三季度末人民币存贷差进一步扩大为106800亿元(2001-2005年各年末的人民币存差分别为31302.47亿、39623.47亿、49059.79亿、63161.58亿及92479.13亿元);其二,9月末人民币存款虽同比少增,但仍高出贷款增幅1.78个百分点;其三,银行间本币市场交易量持续大幅增长,银行间市场利率虽然回升,但主要是受央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上行的影响,并不表明流动性过剩有实质改变。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当前境内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这直接导致境内商业银行持续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如何加强本外币政策协调、从国际收支源头控制流动性的被动过快增长,已成为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问题。(四)信贷尤其是中长期信贷增长依然过快 考虑季节因素,9月份新增2201亿元贷款仍然偏快,尤其是中长期贷款的过快增长将是固定投资反弹的一大隐患,同时亦增加了商业银行未来不良贷款增加的可能。(五)房地产投资热度不减,房价反弹压力增大住宅投资增长尤为明显。今年1-8月住宅投资增长32.2%同比加快12.4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增速加快0.8个百分点。在31个省市中有17个省市住宅投资增长明显超过全国住宅投资的平均增长水平。同时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境内商品房增长较快。今年上半年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境内房地产支付的外汇为21.47亿美元,同比增长约45%。房地产宏观调控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一是地方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业;二是抑制外资过快流入房地产业的措施尚待进一步落实。 (六)短期融资券信用风险开始凸显 自2005年5月26日短期融资券“开闸”以来,发展极为迅速。截至2006年10月18日,短期融资券累计发行总额已达3596亿元。但信用风险也开始显现,典型案例如民营企业福禧投资控股公司事件。随着发债主体的日益增多和信用差别的多样化,短期融资券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可能会增加。 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总体评价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前三季度国民经济仍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上半年经济偏热的情况有所缓解,宏观调控效果初步显现。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仍未根本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依然存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加剧,单位GDP能耗和污染排放继续上升,房地产等资产和生产要素价格增长依然较快,国际收支不平衡,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压力较大,流动性过剩问题并未解决。因此,宏观调控仍不能放松,并要下大力气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下一阶段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是,在防止投资反弹的同时,加强经济结构调整,着力促进城乡消费的增长;在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同时,着力从制度改革上防止房地产市场泡沫的过度积聚;切实解决经济增长方式过于粗放问题,并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综合改革。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主要是切实防范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带来的风险,警惕快速增长的企业债券带来的信用风险,并注重解决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各种矛盾。 第四季度经济金融政策走向 (一)经济金融政策走向 考虑到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趋缓及国内宏观调控效果显现等因素,第四季度新出台宏观调控措施的可能性不大,主要是抓紧落实已有的宏观调控措施,巩固宏观调控的效果,确保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加快人民币汇率市场形成机制改革进程,减轻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具体措施:一是加强跨境资金流入管理,强化对个人资本交易的监管,严格控制境内机构借用外债;二是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一步落实银行、证券及保险机构境外金融投资;三是加快发展外汇市场,继续推进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改革,丰富外汇市场避险工具,加快本外币一体化产品创新;四是继续加大市场作用,并加强本外币调控政策的协调,逐步扩大人民币对美元的日浮动区间。——严格控制中长期贷款过快增长。可能的措施如发行央行三年期票据等。 ——除了发行央行票据,不排除继续利用提升存款准备金率来回收流动性的可能,以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及预期的基本稳定。——进一步坚持把好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入门槛,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尤其是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优化投资结构;严格审批新增建设用地,加快落实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继续落实房地产调控措施,主要对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投资性购房需求的过快增长。 ——全面落实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继续抓好重点企业节能和重大节能工程,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扎实推进降耗减排工作。(二)第四季度商业银行需特别关注的问题——继续密切关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态势,高度重视并防范信贷风险。 ——防止中长期贷款过快增长及未来的不良资产增长,并密切关注监管层出台的相关措施,保持经营的稳定性。——继续关注境内流动性过剩及货币市场利率走势,认真研究提高非信贷资产运营收益问题,以确保全年利润计划的完成。——在加快发展企业短期融资券相关业务的同时,切实防范其信用风险。(课题组负责人:詹向阳、樊志刚,执笔人:邹新、曹幸仁、赵新杰、赵幼力)托举数控精英展示中国制造实力2006年10月24日下午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决赛开幕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是国家级技能竞赛,每2年举办一届,主要是交流和展示我国数控技能的最高水平,选拔一批高技能人才。本届竞赛由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全国总工会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举办,12家企业承办和协办。此项竞赛活动贯彻落实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一次具体行动,旨在促进数控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决赛从10月20日开始至10月27日结束,历时8天,设置了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和加工中心操作工3个竞赛职业(工种),来自全国各地选拔的513名数控技能高手参加决逐,其中职工组147人、教师组149人、学生组217人。每个项目分理论知识、CAD/CAM与数控加工仿真软件应用、机床实操加工等三大模

